乐清市符玲利名师工作室第33次工作室活动报道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落地,乐清市符玲利名师工作室顺利开展了第33次活动。

2025年10月9日下午在乐清市翁垟第二小学开展活动,第一节课由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居晓红老师执教二年级《认识厘米》。居老师以“测量课桌”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选择工具、动手操作、记录结果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对“统一测量标准”的需求。学生通过“找一找”“描一描”“比一比”等多元活动,逐步建立1厘米的量感,并在估测与实测中实现“学中用、用中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第二节课由乐清市城南第一小学林建荷老师执教四年级《口算除法》。林老师以“80÷20”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沟通“8÷2=4”的算理关联,借助图示、计数器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口算本质。课堂注重学生思维的外化与表达,通过即时反馈、估算训练,推动学生在“做中学、说中评”,强化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

课后,符玲利老师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现场改课”式互动评课。她以《认识厘米》为例,对教学环节的顺序与逻辑进行重构,强调“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任务中自然建构知识;针对《口算除法》,她引导教师重新审视各环节的教学指向与关键问题,推动课堂从“教算法”走向“育思维”,实现评嵌于学、评促教学。

2025年10月11日下午在乐清市芙蓉镇第一小学开展活动,第一节课由乐清市白石小学项海顺老师执教四年级《烙饼问题》,课堂伊始,项海顺老师以生活中的“烙饼”为切入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通过“操作—说理—总结”的流程,让学生从具体的烙饼动作中提炼数学逻辑,从实操到抽象,破解优化难题

第一节课由永嘉县瓯北第三小学陈安娜老师执教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回顾旧知”开篇,通过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知识学习搭建桥梁。课堂核心环节,她以“145×12”为典型例题,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再邀请学生上台分享思路,重点引导学生讲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在明算理,梳算法中提升计算能力

第三节课由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符玲利老师执教六年级《圆的周长》,课上,符老师引导学生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比2倍多、比4倍少,进一步在观察测量数据,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自然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同时巧妙融入数学文化,不仅加深了对周长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三堂课结束后,符玲利老师引导全体参会成员围绕课堂展开集中研讨,结合教学细节提出针对性建议。

《烙饼问题》可加强“4-7张饼”从“图形表征”到“数字抽象”的过渡环节,同时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饼数×每面时间=总时间(饼数≥2)”的规律,为总结通用方法提供直观支撑。

《三位数乘两位数》在现有算理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算法流程,帮助学生规避计算误区,同时设计分层练习,利用个位判断、估算等方法,提升学生对不同题型的适应能力,强化计算灵敏性。

《认识周长》的文化融入,可进一步拓展内容深度,例如结合“割圆术”的历史背景,展示古代数学家的计算方法与智慧,或引入现代圆周率的应用案例,让文化元素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索兴趣。

本次工作室活动以课为媒,以改为径,不仅展现了五节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实例,更在符玲利老师的高位引领下,实现了从“听课”到“改课”、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度教研转型,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提质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