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文脉,点亮非遗之光

——乐清市吴丹名班主任工作室11次活动“走访蓝夹缬传承人陈献武

    为探寻传统文化根脉,创新德育实践形式,108日下午,乐清市吴丹名班主任工作室全体成员开展了一次富有深度的文化寻访之旅,共同走访了位于乐清中雁荡的蓝夹缬传承人——陈献武先生。

    蓝夹缬,与绞缬、蜡缬、灰缬并称为中国古代传统印染“四缬”技艺,至今已传承逾一千三百年,因其独特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浙南文化的活化石”。在乐清中雁村,陈氏家族守护并传承这门古老技艺已历经五代、超过150年光阴。

    蓝夹缬名字的由来与它的制作工艺和染料颜色密切相关。

    “夹缬”一词在古汉语中,原指古时侯朝廷里染制成的带着花纹图案的丝织品。据《辞源》解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这表明“夹缬”最初是指一种采用两块雕刻有相同花纹的木板,将绢布对折夹入其中进行染色,从而形成对称花纹的印染工艺,“夹”字体现了其独特的加工方式。

    而“蓝夹缬”中的“蓝”,则是因为在浙江温州一带,当地人会用板蓝根的植株制成靛蓝色的蓝草汁作为染料,把丝或棉的织布染成蓝色的带有图案花纹的织品,所以在“夹缬”前加上了“蓝”字来特指这种以蓝色为主要色调的夹缬技艺。元、明时,夹缬逐渐向单蓝色转化,“蓝夹缬”的名称也更加固定下来。

    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陈献武先生在严格遵循古法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与创新,尝试将丝绸、羊绒等高端面料运用于蓝夹缬制作中,让这项承载历史记忆的技艺焕发出符合时代审美的新生命力。视频1

    活动现场,陈献武先生为工作室成员细致讲解了蓝夹缬的历史源流与工艺奥秘。

    在他的指导下,成员们亲身参与了印染体验,于一折一叠、一浸一染之间,真切感受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匠人精神。

    陈献武先生动情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授课与实践,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亲手触摸到布料背后的文化温度,理解并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视频2

    此次走访,对吴丹名班主任工作室而言,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手工体验活动。它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实践,让教育工作者们得以“零距离”沉浸于传统文化的场域之中,思考如何将非遗所蕴含的智慧、美学与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与主题班会设计中。工作室旨在通过此类沉浸式学习,为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韵味的德育课程积累素材、激发灵感。

    工作室的学员们此行的核心目的,正是为了汲取灵感,将这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匠心精神,巧妙地融入到未来的班级文化建设与“非遗”主题班会中去。本次活动成功地在教育与非遗传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不仅点亮了教师们心中的非遗之光,更预示着这份千年文脉将通过未来的课堂,薪火相传,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