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润心·美育赋能
——乐清市赵海阁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第9次活动报道
![]() |
2025年9月16日,乐清市赵海阁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第9次活动在丹霞路小学东山校区美术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墨香润心・美育赋能:多维书单的深度共读会”,通过深度阅读与经验交流,推动美术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育人素养上的全面提升,探索新时代美育的多元路径。
活动在赵海阁老师的精彩开场中拉开帷幕,赵老师结合AI时代的教育变革背景,指出当前美术教学的核心应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她强调,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美术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对艺术与生活的持久热爱,同时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实现从“技术传授”到 “素养培育”的角色转变。
一、深度共读:从理论到实践的智慧启迪
在阅读分享会上,五位教师围绕艺术治疗、核心素养、建筑美学、专业期刊与教学实践等多元主题,展开了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意义的阅读分享。她们不仅梳理书中的核心观点,更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生动阐释了如何将书中理念转化为课堂行动,为在场教师带来了一场启迪思维、激发共鸣的阅读盛宴。
1. 心灵疗愈:夯实美育“心”根基
![]() |
大荆镇第一小学的黄译禾老师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书中“儿童自我状态”“人生坐标”等核心概念,并关联学生情绪表现。她提出,美术教师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世界的支持者。借助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帮助学生表达情绪、建立自信,实现美育与心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成长筑牢心理根基。
![]() |
2. 儿童解读:读懂画笔里的“心里话”
乐清市实验小学的朱冕旻老师结合《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一书的阅读体会,分享了如何从儿童绘画中识别情绪信号,读懂儿童的心理需求。她倡导教师应该以“观察者、陪伴者、支持者”的身份进入孩子的创作世界,由摆脱“画得像不像”的传统评判,转向“表达了什么”的情感理解,真正实现对儿童内心世界的解读。
![]() |
3. 资源赋能:用好国家级美刊“活教材”
建设路小学的丁叶老师系统梳理了《中国中小学美术》在教学内容、案例参考和国际视野方面的独特价值。她指出,该期刊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实用宝典,更为教师提供了前沿理念与实践结合的范本,鼓励大家善用这一“活教材”,持续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 |
4. 素养落地:让大单元教学“有深度”
柳市镇十五小学的张冰冰老师以《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集》为例,展示了如何借助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等策略,将核心素养真正融入课堂。她强调,美术教学应跳出零散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成为“文化的主动理解者与创造者”,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价值体验。
![]() |
5. 跨界启发:从贝聿铭看“东西方美育融合”
乐清市丹霞路小学的施骋骋老师通过《百年贝聿铭》一书,剖析了贝聿铭建筑作品中东方美学与西方技法的融合智慧。她认为,美术教学也应打破文化边界,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的当代转译”,学会以现代视觉语言重构文化基因,在跨界融合中拓展审美视野,激发创造潜能。
二、互动研讨:从阅读到教学的思想碰撞
在交流环节,学员们围绕多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例如,“如何通过绘画洞察儿童的情绪需求”、“核心素养在大单元教学中落地的有效策略”以及“如何从贝聿铭的跨界实践中汲取美育融合的灵感”。大家一致认为,阅读不仅是专业成长的基石,更是教学创新的源泉。赵海阁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教师要善于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课堂实践,真正实现“美育赋能”。
三、分组共读:从个人学习到集体成长
下午的活动以分组阅读与心得交流为主线,各小组围绕不同书单主题,展开深度的研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畅谈阅读感悟,分享课堂应用设想,在思维碰撞中激发了许多教学创新思路。随后,各组成员认真撰写并交流读书心得,将个人思考凝聚为集体智慧。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沉浸式的阅读盛宴,更是美育理念的深度内化。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以共读共享为纽带,持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美育创新,陪伴每一位成员在“以美育人”的道路上踏实前行、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