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赛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期活动计划(2025学年第1学期)
王琼赛
为深入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积极应对新修订教材的变化,本学期本工作室将以 “聚焦表达与交流,探索习作教学新路径” 为核心研修主题。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领域。新教材与新课标均格外强调“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有效沟通。本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递进式、沉浸式的研修活动,助力工作室成员更新教学理念、精进教学策略、优化评价方式,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切实提升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能力,并形成一批具有实践价值的优质成果。
|
次数 |
活动主题 |
主要内容与形式 |
预期成果 |
|
1 |
解读新教材,把握“表达与交流”新动向 |
教材分析:深入解读2025年秋季新学期修订教材(特别是三上)在“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变化、编排意图及教学要求。 专题分享:邀请专家结合新课标,分析“表达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理念与实施路径。 |
形成对本学期教材中“表达与交流”教学要求的整体认识清单。 |
|
2 |
“读写共生”视域下的习作教学设计 |
课例研讨:观摩研究课例(如《我的奇思妙想》习作指导课),探讨如何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工作坊:分组设计“读写共生”的学程任务,强调输入到输出的转化。 |
开发1-2个基于新教材单元的“读写共生”习作教学课例框架。 |
|
3 |
过程写作教学法与习作评改策略探究 |
经验交流:学习“过程写作”理念,探讨如何将预写、起草、修改、校订、发表等环节落到实处。 策略分享:研讨如何有效运用评价量表、同伴互评、教师面批等策略,提升评改效果。 |
制定一份适用于不同学段的习作评价量表(Rubric)初稿 |
|
4 |
跨学科学习中的“表达与交流”实践 |
案例分享:分享语文与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融合的“表达与交流”案例(如项目式学习中的报告撰写、解说词创作等)。 沙龙研讨:探讨跨学科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基于真实需求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
形成一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方案,突出语文工具的运用。 |
|
5 |
“教学评一致性”在习作教学中的落地与学期成果总结 |
成果展示:成员展示本学期基于新教材和“表达与交流”要求的优秀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及评价工具。 专题研讨:深入探讨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计划展望:总结本学期工作室活动,规划下阶段研究方向。 |
汇编本学期工作室研修成果集(含教学设计、论文、案例等) |
本学期,工作室围绕核心主题,将通过五次聚焦而深入的研修活动,努力引领成员实现理念更新、技能提升和成果转化。
在理论层面,成员们对新课标“表达与交流”任务群及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视野从单篇课文走向单元整体与学科融合。
在实践层面,成员们探索并初步掌握“读写共生”设计、过程写作法、习作评价量表运用等多项实用策略,并能尝试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显著增强。
在成果层面,工作室产出包括单元习作教学设计集、习作评价量表库、跨学科学习案例等一系列可推广、可借鉴的优质资源,真正实现“研有所得、学有所用”。
展望未来,工作室将继续深化对“表达与交流”教学的研究,重点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习作教学、如何更科学地追踪与评价学生的写作素养发展等新命题,持续为区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