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构育人为本 设计赋能润德无声

——倪志刚名校长第八次活动报道

8月20日上午,倪志刚乐清市校长工作举行第八次学习活动,全体成员集体观摩光明教育家杂志举办的《学校空间设计如何以人为本?——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并进行了集体讨论。

校园空间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其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成为滋养心灵、启发思维、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成长场域。当前,部分学校存在空间布局僵化、功能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等问题,亟须从 “以人为本” 的核心出发,重构校园空间设计逻辑。

如何让校园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成为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家杂志的这次线上论坛邀请了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校园空间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来自杨凌西交康桥绿地小学校长杨小稠,清华附中嘉兴实验学校书记、校长解樵,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书记校长陈佳美,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徐海云分别就如何构建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学习空间、校园空间如何体现“儿童友好”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做法。

工作室负责人、乐清市第三中学书记倪志刚老师在圆桌论坛上分享了如何将德育融入空间设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个议题。倪书记的发言题目是《聚焦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校园空间设计实践》,他以乐清市第三中学和柳市中学的德育空间建设为例,聚焦社会情感能力(SEC)培养,从空间设计理念、空间建设实践、未来发展憧憬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以空间为媒、润德无声的德育空间设计理念的落地实践,强调了校园空间不应是被动的“场地”,而应是“主动的育人者”。

此次论坛引发了广泛共鸣。集体观摩了论坛后,工作室内部倪书记的发言进行了关于“学校空间育人价值”的主题讨论全体成员围绕“如何在校本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校园空间设计理念”展开反思与交流。活动后,每位成员完成一个小任务:结合自己所在学校或参观过的学校的某一具体空间,提炼核心理念或感受,表达对“以社会情感能力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的理解与践行。

例如,有的成员分享了其学校“阅读角”的改造成效:通过改变灯光、色彩、家具布局等方式,将原本冷清、封闭的空间转变成一个温馨、开放、鼓励自由表达的阅读与交流区域,学生在此不仅阅读书籍,更愿意分享情绪、倾诉心声;另有学员则介绍了“阳光长廊”的设计,该空间通过设置互动墙、合作游戏区、艺术展示角等,有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共情能力发展。

校园空间设计融合了建筑学、教育学和美学等各个学科,它是正确价值观的传递者、美好文化的承载着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倪志刚)

阳光里的种子:把阅读种进日常“以人为本的校园空间设计”体现了教育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深刻转变(潘 赞)

目标墙是行动的指引灯塔,以“咬定目标不松劲”的执着态度,点燃学生内心奋斗的火焰,推动其明确方向、自我加压、追求卓越。(卢学渊

校气象站:方寸之地感受气象万千。(朱晓宇)

励志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被看见,得到激励,因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宋志吒)

通过展示师生真实笑脸这一微小切口,将冰冷的墙面转化为情感载体,传递温暖与归属感,缓解压力并增强集体认同感。(王昆)

指尖上的德育——三条蓝毛巾造就的无尘寝室(浙鳌)好的校园空间会默默地教育人:它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如何交往、如何放松、如何与自然共处。(张 铸)

管进道门上的德育:润物细无声。将师生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与成长规律融入空间规划,让环境成为隐性的“第三教师”。

(余露丹)

学校有仪式感的活动布置,能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郑重性,提升参与专注度;通过主题元素传递校园理念,强化情感共鸣;独特场景还会成为深刻记忆点,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让活动意义更易被铭记。(杨鸣月)

好的校园空间会默默地教育人:它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如何交往、如何放松、如何与自然共处。(侯亮亮)

南开中学,以历史和传承来激励和教育学生。龙湾中学以学生作品展示来起到示范、教育和激励作用。(郑洁)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更是对新时代学校育人方式转型的一次积极探索。倪志刚书记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挖掘校园空间的教育潜能,推动更多“有温度、有情感、有生长力”的空间建设,真正实现“让空间说话、让空间育人”的目标。

本次论坛观摩与工作室的专题学习活动,标志着当下“以人为本”的校园空间设计日益得到重视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唯有不断重构、优化校园空间,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看得见成长、听得见心灵”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