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夜,晚风拂过窗棂,裹挟着书香与教育者的热忱。7月25日,乐清市赵银玲名班主任工作室里一场关于“成长型思维落地”的阅读对话如约启幕。“教育如树,根扎得深,叶才能舒展得远。”当书页翻动声与思想碰撞声交织,恰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在夏夜悄然生长。这场以书为媒的相聚,本着“让每个孩子在理解中绽放”初心,让成长型思维落地生根,助力每个孩子在理解的滋养中绽放光彩。

看见“人”:从标签到生命的凝视


蒋慧昳老师带着《问题学生这样教》,开启了“深挖学生‘问题’,转化‘问题学生’”的探索之旅。在教育的版图中,“问题学生”不是被放逐的孤岛,而是等待点亮的星辰。蒋老师说,每个叛逆的举动、每一次看似的“不听话”,背后都藏着孩子未被看见的渴望。她分享与学生的故事,那些在课堂上捣乱的身影,实则是用错误方式呼唤关注;作业拖沓的孩子,或许正被学习的困境纠缠。

“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要浸润孩子的心。”蒋老师用耐心搭建沟通的桥梁,为“问题学生”定制成长密码—— 从倾听他们的隐秘心事,到用鼓励编织自信的网。当她看到曾经抗拒的孩子主动迈出改变的步伐,明白:转化“问题学生”,是用爱拆解标签,陪孩子重新书写成长的诗行,让每个灵魂都能在理解中找到归处。

接纳“异”:分心背后的天赋光谱


叶新欣老师携《分心不是我的错》而来,带领大家“从科学的角度学习和了解‘A娃’”。长久以来,“分心”被简单归为态度问题,可在叶老师的分享里,我们触摸到科学的温度。她解析神经认知机制,让大家懂得‘A娃’的分心,是大脑独特的旋律,而非故意的“掉队” 。

“教育不能用‘一刀切’的尺子,要给‘A娃’定制成长的云梯。”叶老师分享科学策略:搭建结构化学习场景,让注意力有锚点可依;设计趣味任务,贴合他们的认知节奏;及时给予具体鼓励,点亮前行的光。这些方法,是为‘A娃’ 绘制的成长地图,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迷宫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叶老师让我们看见:科学理解是光,照亮特殊孩子的成长歧路,尊重差异,方能让每一种独特,都绽放光彩。

这场阅读对话,是一次心灵的共鸣,最终沉淀为一个共识:成长型思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看见”“接纳”“赋能”的瞬间。当教育者以理解为土壤,以信任为阳光,每个孩子都能如破土的新芽,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绽放独一无二的生命之花。因为,教育最美的风景,就是以心换心,让每个灵魂都找到成长的方向,奔赴独有的美好。而我们,愿做永远的同行者,在成长型思维落地的旅程里,守护每一次绽放,拥抱每一份希望。而这,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