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学年第二学期心理名师工作室活动总结
本学期,本工作室紧扣 “专业赋能、家校协同、实践创新” 的工作理念,以心理优质
课赛前辅导、情景模拟焦点问句每月一练、焦点共读读书坊及锦鲤一班线上家长会五位学员
专业讲座四项活动为核心,构建了“理论学习 — 技能训练 — 实践应用 — 成果辐射”的
闭环成长体系,助力工作室成员提升心理教育专业素养与家校沟通能力,现将一学期活动总
结如下:
一、锦鲤一班线上家长会:五位学员专业讲座,搭建家校共育桥梁
期末是家校总结反馈、规划未来的关键节点,工作室精心组织五位学员在锦鲤一班线上
家长会开展专业讲座,聚焦 “习惯养成”“亲子沟通”“情绪管理”“暑期规划”“焦点
沟通” 五大主题,为家长提供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教育指导,打破传统家长会 “罗列问
题” 的模式,转而以 “方法传递”“成长赋能” 为核心。
(一)立足学生成长,聚焦问题解决
讲座以 “学生本学期行为变化数据” 为切入点,用具体案例替代抽象评价。例如,在
“习惯养成与学习效率” 主题中,学员通过对比学期初与期末的班级数据(学期初 65% 的
学生存在文具混乱问题,期末降至 20%),直观展示 “每日 5 分钟整理” 对提升课堂专
注力的作用,并分享 “家庭整理小游戏”(如 “文具回家竞赛”“分类贴标签”),让家
长明确假期可延续的培养方法。
在 “情绪表达与同伴交往” 环节,结合班级 “冲突次数下降 50%” 的进步,讲解 “如
何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如不说 “别哭”,而是说 “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可以告
诉同学‘我不喜欢你碰我的东西’”,帮助家长理解 “情绪被看见,冲突才会减少”。
(二)五位学员主题分享的实践价值
.
习惯养成:从 “被动要求” 到 “主动践行”:学员强调,习惯培养需 “家校同步”,
建议家长将 “整理、作息、阅读” 等习惯转化为 “家庭日常仪式”,如睡前 10 分钟共
同检查书包,用 “你今天主动整理了书桌,比上周快了 2 分钟” 的具体反馈强化成就感。
.
亲子沟通:焦点问句的实践应用:结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教家长用 “例外问句”
替代说教,如不说 “你怎么又玩手机超时了”,而是问 “你上次是怎么做到按时放下手机
的?”,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成功经验,增强自我管理信心。.
情绪管理:家庭中的 “情绪温度计”: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 “情绪信号”(如沉默、
哭闹),通过 “情绪卡片”(画出开心 / 生气的样子)帮助低龄儿童表达感受,避免积压
情绪引发行为问题。
.
暑期规划:“留白” 与 “目标” 的平衡:建议家长避免 “填满式安排”,预留 30%
的自主时间,同时通过 “亲子共制清单”(如 “每周 2 次户外活动”“1 本共读绘本”)
让孩子参与规划,培养责任意识。
.
焦点沟通:赋能孩子自主成长:分享焦点沟通的核心技巧,如用 “你觉得接下来可以
怎么做?” 替代 “你应该怎么做”,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讲座后,家长参与互动的提问量较期中增长 80%,内容从 “孩子有什么问题” 转向 “我
们可以怎么帮孩子”,85% 的家长表示 “学会了用焦点问句与孩子沟通,家庭氛围更融洽
了”。
二、心理优质课赛前辅导:以赛促研,提升心理教学专业能力
为提升工作室成员心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本学期开展心理优质课赛前辅导活动,以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课堂中的应用” 为主题,通过 “备课指导 — 模拟授课 — 多维度
评价 — 迭代改进” 的流程,助力参赛教师打造 “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的
优质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核心方向
辅导聚焦三个关键议题:“焦点解决在习惯养成中的应用”“焦点问句在情绪管理课中
的实践”“家校协同视角下的生涯规划课设计”,要求课程具备以下特点:
焦点取向:将焦点解决理念融入教学环节,如用 “例外问句” 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势(“你
什么时候能专注听讲?当时发生了什么?”),用 “奇迹问句” 激发改变动力(“如果明
天醒来,你的烦恼消失了,你会发现什么不一样?”)。
体验性:通过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 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焦点
沟通技巧,如《我的情绪小管家》一课中,学生通过 “情绪剧场” 演绎如何用焦点问句回
应同伴的负面情绪。
实用性:每个环节对应 “可迁移的方法”,如《说 “不” 也没关系》课程中,教学生用 “我
希望 + 具体做法” 的句式表达需求,课后跟踪显示,80% 的学生能在真实场景中运用。
(二)参赛教师表现的多维度评价
.
优势亮点:
焦点理念渗透自然:90% 的教师能将焦点问句融入课堂互动,如在学生表达 “我总是做不
好” 时,用 “你上次做到了哪一步?” 引导学生关注进步,而非纠结不足,课堂正能量
氛围浓厚。
学生主体性突出:通过 “问题树 — 解决树”“例外故事分享” 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
的主角,如《我的成功日记》一课中,学生自主记录每周 “做得好的 3 件事”,并在小组
内分享,课堂参与度达 100%。
回应灵活性强:面对学生的突发提问(如 “我就是不想改变怎么办”),教师能以 “尊重
+ 引导” 的方式回应:“不想改变也没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先想想,什么情况下你会愿意
试试?” 体现焦点解决 “尊重现状、小步推进” 的理念。
.
待提升方向
焦点技巧运用深度不足:部分教师对 “量尺问句”“关系问句” 的设计较生硬,如 “你
给现在的状态打几分?” 缺乏后续的具体化引导,需加强技巧与学情的结合。
家校衔接设计薄弱:课程中对 “如何引导家长运用焦点问句” 的环节设计较少,未能充分
体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 的理念,后续需强化这一维度。
经过 6 轮打磨,3 名参赛教师的课程在区级心理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其中《焦点沟通小达
人》因 “理念创新与实践价值突出” 获评 “最佳实践课例”。
三、情景模拟每月一练:实战演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家校沟通中 “家长情绪激动”“学生抵触改变” 等典型场景,工作室开展每月一
次的情景模拟焦点问句训练,通过 “角色扮演 — 复盘反思 — 策略优化” 的模式,提升
教师运用焦点问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典型场景模拟与策略提炼
.
场景一:家长对孩子 “行为问题” 过度焦虑
模拟中,“家长” 因孩子多次 “忘记带作业” 而情绪激动:“他总是这样,以后肯
定没出息!”“教师” 最初试图解释 “孩子还小”,引发家长不满;运用焦点技巧后,改
为 “您希望孩子做到什么程度?他有没有哪次记得带作业?当时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例
外问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功经验,“家长” 情绪逐渐平复,开始思考 “如何复制成功
经验”。
.
场景二:学生对 “改变习惯” 缺乏信心当 “学生” 抱怨 “我就是整理不好书包” 时,教师运用 “量尺问句”:“如果 10
分是完全整理好,你现在能打几分?是什么让你打到这个分数?再提高 1 分,你可以做些
什么?” 帮助学生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增强改变的信心。
.
场景三:被影响学生家长态度强硬
“家长” 坚持要求 “对方必须道歉并保证不再犯错”,教师用 “关系问句”:“如
果问题解决了,您希望孩子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您觉得怎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引导家长从 “追责” 转向 “成长赋能”,最终达成 “共同教孩子用焦点问句沟通” 的
共识。
(二)训练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教师们总结出 “焦点沟通四步法”:
①建立关系:用 “我理解您的心情” 接纳情绪;
②例外探索:用 “有没有一次情况没那么糟?” 发现成功经验;
③目标澄清:用 “您希望看到什么改变?” 聚焦正向结果;
④行动引导:用 “接下来可以尝试什么?” 激发小步骤改变。
学期末,教师处理家校矛盾的效率提升 60%,沟通中 “说教” 比例下降 70%,“焦点
问句” 使用比例提升 85%,家长反馈 “老师的提问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潜力,不再只盯着问
题了”。
四、焦点共读读书坊:深化理论认知,促进焦点理念落地生根
工作室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心理助人的实践》《儿童焦点解决治疗》为核心开展焦
点共读读书坊,通过 “章节精读 — 案例研讨 — 实践设计” 的模式,深化教师对焦点解
决理念的理解,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
(一)共读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读书会上,教师们结合教学案例讨论焦点技巧的运用:在共读 “例外问句” 章节时,
成员分享如何引导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发现 “自己什么时候能专注听讲”,并通过 “复制
例外” 提升课堂表现;在探讨 “奇迹问句” 时,设计了 “奇迹日记” 活动,让学生记
录 “如果烦恼消失,自己会做什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改变动力。
(二)成果转化
学期末,工作室汇编《焦点沟通实用手册》,收录 “焦点问句在课堂中的 10 种用法”
“家校沟通焦点话术 30 例”“学生焦点日记模板” 等内容,成为成员日常工作的 “手边
书”,手册发放后,教师使用率达 90%,学生焦点日记参与率达 75%。五、活动成效
1.工作室学员和焦点“种子教师”带班育人能力提升:教师的沟通语言从 “指责式” 转
向 “赋能式”,处理家校问题的成功率从 50% 提升至 90%,真正做到 “提升语言力,看
到家长需求”。
2.参与焦点解决课题的老师家长满意度提高:家长从 “被动接受” 转为 “主动合作”,
主动向教师请教教育方法的比例提升 70%,家校关系更加融洽。
3.工作室学员参加乐清市各级各类比赛硕果累累,详见附件表格。
六、总结
本学期,心理名师工作室通过四项核心活动,实现了 “学生行为改善 — 家长理念更
新 — 教师能力提升” 的正向循环。从锦鲤一班讲座中 “用焦点理念赋能家长”,到心理
优质课的 “焦点技巧课堂渗透”,从情景模拟的 “焦点沟通策略打磨” 到读书坊的 “理
论深化”,始终围绕 “用焦点视角替代问题视角,用协同行动替代单方面要求” 的理念。
未来,工作室将继续深耕焦点解决实践,让每一次沟通都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契机,让家校
协同真正成为教育的 “1+1>2” 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