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落实情况
本学期紧扣"学习共同体、实践创新体、成果孵化体"三维定位,通过12次线上线下活动(含2次校际考察、1场主题研讨、3场专家讲座、2期读书沙龙、4次群里主题交流),覆盖全体11名学员,推动学员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技术赋能、校家社协同等方面全面学习,系统推进了学员的“听说读写看”五维能力培养,形成读书笔记汇编1册、工作思考和活动体会1辑,论文汇编1册,各方面工作完成既定目标。
二、目标达成具体情况
(一)理论学习深化工程
推进“一读一写”项目活动。3月底启动项目,通过系统化阅读与常态化写作来推进学员读写能力提升。完成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如何运转》、朱永新教授的《阅读之美》和赵艳主编的《家校共育的20个实践模式》3本书籍精读。组织线上线下阅读《2025高考命题最新变化,释放了中小学教改的六大信号》《教育已经撞向“冰山”,学校怎么办》《一个“问题教师”咋就成了国家级名师》《李希贵:未来的学校,教师将被开放式学习社区取代》《普通高中德育实施途径探索》《教育写作的11345秘诀》《刘希娅:学校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师生的生活阳台》《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的教育评估法律法规:为何、何位于何为》《李政涛:教师这样做高质量教研,成长是自然而然的》《杨玉春:我国县中振兴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袁振国:智能时代更需要弘扬人文精神》《张雨天强等/中小学教师命题能力:现状剖析、提升路径与整体支持》《苏启敏等:数智技术赋能时代“教育评价”概念的神话、风险与想象性重构》《杨茂庆等/青少年价值观类型与家庭背景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马思腾等: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柳夕浪 ||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种学校课程新样态》《蓝皮书报告 | 《以“坚毅”课程提升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长型思维》等16篇前沿文献资料,并在线上进行自主交流分享阅读心得体会。
结合书籍和文献阅读,大部分学员在读写任务驱动下,形成记读书笔记和写阅读心得的行为自觉,并与自身教学和管理岗位形成了联系实践行动。
(二)实践能力提升行动
1.学习考察
3月30日,工作室全体成员赴平阳县浙鳌中学进行交流学习,双方围绕德育管理、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话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年5月25日,倪志刚名校长工作室第六次活动在这个博物馆式校园举行。活动聚集校家社共育、备课组建设、校本作业管理、年级段工作创新等主题,通过实地参观、案例分享、对话互动进行研讨学习,共同探寻新形势下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
两所名校考察活动事先均精心备课,每位学员带着准备的问题参加交流研讨。不仅与考察学校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而且团队成员内部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从学科到学校、从班级到年级、从备课组到学科组,深度学习对话促进了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融合。每次活动后,每位学员都能认真结合自己的管理岗位,完成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2.主题研讨
围绕“教学质量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等主题,工作室结合外出考察学习等线下研修时间,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发言、自由交流等形式,学习典型经验,审视教育实践,催生新知新思。这学期主要邀请专家指导的活动有:特级教师徐岳敏所做的两场论文写作讲座,浙鳌高级中学舒九铖校长所做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管理优化的浙鳌做法》,浙江省龙湾中学副校长叶忠秋所做的《基于教学共同体建设的龙中实践》。每场讲座后,工作室团队都进行热烈的交流,结合所在学校相应工作状况谈论学习心得和新的思考创意。
3. AI赋能教育实践。
由潘赞主任为项目负责人,以《DeepSeek等大模型使用指南V1.02》为学习材料,围绕AI赋能学生管理、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试卷分析、社团活动等主题,进行理论学习和情境模拟训练。
(三)科研创新成果
1.课题研究:学员潘赞担任成员的教育课题《基于智学网校本资源的精准教学实践探索》荣获乐清市课题奖;工作室导师倪志刚负责的2026年计划结题的省重点教科规划课题《5+2+V: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圈的县域构建与实践研究》(2023SB0985 )连同在10所学校开展的10个乐清子课题项目研究有序进行中,
2.论文成果:学员王昆的化学学科论文《基于UbD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以“物质的量”单元教学为例》获乐清市论文联评一等奖;张铸写作的技术学科论文获得乐清二等奖、温州市三等奖;导师倪志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基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浙江省乐清三中“5+2+V”“教联体”模式的探索》发表于《中小学校长》,德育论文《协同育人视域下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获评乐清市一等奖、温州市二等奖。
3.学科活动:张铸获得乐清市温州一模质量分析报告评比一等奖(县级);潘赞的《有理有据,以高质量分析指导精准教学》获得乐清市温州一模质量分析报告评比一等奖。
4.主题发言:张铸在温州二模分析会(技术学科)上做经验交流;倪志刚在乐清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研讨会上做家校社阳光共育方面的经验交流。
4.其他:潘赞在全市“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等4项评比中获得指导师奖;3.数字化应用:开发"校园安全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原型,获温州教育创新项目路演三等奖
三、主要实施成效
(一)"一读一写"品牌建设
建立"四个一"机制:
每周微信圈分享;
半月线上研讨会;
每月笔记展评;
每学期成果汇编(《拾贰集》)。
(二)校际考察深度推进
1.创新"三看三问"考察法:
看制度文本/问制定逻辑;
看实施现场/问操作细节;
看成效数据/问改进空间。
2. 汇编成《温州特色高中考察学习有得》,为学员教育教学管理改进提供省察材料。
3. 实施学员所在校轮值制度。充分挖掘和展示学校办学特色。
(三)专家指导精准赋能
1.科研能力专项:邀请徐岳敏老师担任工作室全周期科研导师,指导团队写作和课题研究能力培养。
2.AI应用工作坊:由潘赞担任AI赋能项目总监,具体组织开展学习研训和小项目实践,并负责效果评价。
四、存在不足与改进计划
(一)存在不足
1.个别学员工学矛盾处理意识不强,读写热情和课题研究素养需要提高;
2.AI技术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评价中的应用尚处探索阶段,情境化研修活动需要跟进;
3.跨地域、跨领域交流频次有待增加,校本问题挖掘剖析行为需要进一步跟进,将“听说读写看”五维能力培养充分聚焦到“学校问题解决”这一核心。
(二)改进计划
1.持续开展温州名校对标行动(计划考察瑞安、市直各1所)。
2.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借助学员学校平台,开展好主题研讨,精准展现各学校的特色和困扰,共同寻求整体突围之路和具体解决之策。
3.加强“一读一写”项目实践。结合“精读+快读”、“写散文+写论文”、“制度建设+行为改进”“主题发言+自由讨论”,将读写与听说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