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腾雷名师工作室2024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2025年7月2日)

2024学年第二学期,阮腾雷名师工作室紧围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核心发展”的核心目标,聚焦课题研究、项目设计、课堂教学、理论阅读与交流等关键领域,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修活动。全体成员群策群力,积极探索,在课堂实践、理论研习与专业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主要工作及经验总结如下:

一、 深耕课堂主阵地,探索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核心做法与经验:
工作室始终将课堂教学作为研修的核心场域,着力探索“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路径,并重点关注“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地实施。

聚焦问题,课例示范:2025年5月15日,在乐清市三中成功举办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王静老师执教研讨课《学考散文复习:“考点意识”养成三部曲——<我与地坛>为例》。该课例具有鲜明示范价值1.紧扣核心素养与评价要求: 直接针对学考中学生答题痛点(如得分率低的第4题),目标明确。结构化设计,逻辑清晰:采用“学会答题→通过命题→反思自评”三步进阶策略,步骤环环相扣,操作性强。2.深度融合“教-学-评”:通过分析学生答卷、对比参考答案、自创命题并制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将评价标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行动指南,有效促进学生“考点意识”的生成与答题能力的提升。其“基于学情、对标评价、任务驱动、反思提升”的模式为学考复习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专家引领,理念提升:活动中,阮腾雷老师作《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讲座,提出“不忘根本(课标真题)、系统构建(知识能力)、学练结合(规范提升)”的学考复习策略,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陈曙央老师、张珊珊老师分别就古诗文默写易错点辨析、小说“三阶式”结构化教学策略进行分享,朱丹琴教研员进行总结指导,丰富了活动内涵。

经验总结:通过“真实课例剖析+专题讲座引领”的模式,工作室有效引导成员聚焦课堂真问题,理解并实践“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提升了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在学考复习策略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 深化理论阅读与交流,涵养教育情怀与审美能力

核心做法与经验:
工作室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思想碰撞,将深度阅读作为提升教育理念、涵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系统规划,主题共读:本学期选定《课堂观察》《谈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乐清古桥》等书目,涵盖教育理论、美学、政策与本土文化,拓宽视野。

深度研讨,多维碰撞:2025年3月31日,特邀林凯博士深度解读朱光潜《谈美》,并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成员们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与教育实践,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交流:聚焦美育价值:普遍认同美学对个体精神成长、心灵丰盈的滋养作用,强调美育是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徐岳敏、刘燕静)。

探索教学启示:倪孟旭老师从摄影故事引申出“慢教育”与“欣赏式学习”的理念;叶丹红老师探讨“移情”在诗歌鉴赏等审美体验中的核心作用,反思过度解析可能削弱美感(黄小蕾),强调直觉与沉浸的重要性(林凯)。

反思现实挑战:郑爱晶老师关注碎片化阅读对深度思考的冲击,倡导回归经典;郑迪拉老师则从人际关系角度诠释美的普遍性与治愈力量。

理论联系实践:马岳华老师提出“无功利的审美”与现代社会“祛魅”背景下“返魅”的必要性;黄小蕾老师尝试将美学思考与高考作文命题相联系。

专家点睛,提升境界:林凯博士系统阐释了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核心观点,辨析了实用、科学与美感三种态度(以古松为例),区分了美感与快感,强调审美需超越功利,培养纯粹感受力,其“慢慢走,欣赏啊”的结语成为工作室成员涵养教育情怀的箴言。

经验总结:通过“专家领读+成员共研+跨学科对话”的模式,读书活动不仅深化了成员对美学理论的理解,更促使大家将抽象的“美”与具体的教育教学生活、学生心灵成长紧密联系,反思教育本质,提升了人文素养和育人境界,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 强化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拓宽视野促进专业发展

核心做法与经验:
工作室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内生动力,并引入高端学术资源,引领成员把握前沿,突破发展瓶颈。

常态研讨,智慧共享:鼓励成员围绕学科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如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转型、评价改革等)进行经常性的线上线下研讨,相互启发,共同破解教学难题。

高端引领,洞察前沿:2025年5月29日,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禹娜教授作《创造生命时代的生物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讲座。禹教授深刻指出生命科学正经历从“认知生命”到“创造生命”的范式转变,对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并系统提出三维改革路径:

理念重构:确立学科“育人观”,构建“大观念”统领的课程体系。

方法创新:采用“系统观”教学,将知识材料与科学思维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内容融合:及时融入科技前沿成果(如《Science》年度突破),将科技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培养紧密结合。禹教授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将“观念和思维”贯穿教学全程,呼吁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创造生命”时代所需的问题解决者。

专家赋能,明确方向:浙江师范大学陈文荣教授高度评价禹教授讲座的前瞻性与系统性,认为其为一线教师指明了专业发展方向,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向“思维引领者”的深刻转变。

经验总结:通过“常态化的同伴互学互鉴 + 高层次的专家前沿引领”双轨并行机制,工作室有效激活了内部研讨活力,同时极大地拓宽了成员的教育视野,帮助大家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思考教学改革方向,明确了自身专业成长的着力点。

四、 成效与展望

本学期主要成效:

1.课堂教学研究深化:成功打造并推广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学考复习课范例,探索了结构化教学等有效策略,提升了成员课堂实践水平。

2.理论素养显著提升:通过深度阅读与研讨,成员对教育本质、美育价值、核心素养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情怀与人文底蕴得到涵养。

3.专业视野极大拓宽:禹娜教授的前沿讲座及常态化的研讨交流,使成员对学科发展趋势、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研究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

4.团队凝聚力持续增强:在丰富的研修活动中,成员间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学习共同体氛围浓厚。

反思与展望:

本学期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努力:

成果凝练与推广:需进一步系统梳理工作室在课堂教学模式、命题研究、美育融合等方面的有效经验,形成更具推广价值的成果(如课例集、论文、微课程等)。

课题研究深度:需更紧密地将研修活动与在研课题结合,提升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高度。

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索如何在语文等学科教学中更深入地融入其他学科(如科学、艺术)的思维与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展望新学期,阮腾雷名师工作室将继续秉持初心,聚焦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深耕细作,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为乐清市乃至更广区域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