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共研 智慧共生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案例分享与论文写作指导”线上专题活动

一、启幕:云端聚首,共话实践真知

6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教研活动如期举行。虽因时间冲突临时由线下转至云端,但师们热情不减。在主持人郑秋老师简练开场后,五位扎根课堂的小学教师依次亮相,聚焦“教学评改革”“跨学科教研”“课堂转型”“教研写作”“阅读工具创新”热点,展开了一场源于实践归于成长的智慧分享。

二、实践之声:一线案例的深度叙事

在《选用·化用·创用:小学语文分项等级评价的学教实践》分享中,胡文旦老师以具体课例演示如何将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面对语文分项等级评价的现实困境,如评价主体单一、方式依赖纸笔测试、标准解读难等问题,胡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为切入口,展开“选用—化用—优用”三步实践。从初步依据指南制定1.0版评价,到细化维度、多元主体的2.0版,再到融入人文关怀的3.0版,逐步破解难题。实践后,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比例从3%提升至37% ,能力显著进阶。胡老师的探索,让分项等级评价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助推器”,为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诠释了以评促教、以评导学的育人智慧。她强调:“评价不是终点,而是改进学习的‘导航仪’。”通过设计分层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优教”。

赖细蒙老师在近期教研活动中,深入剖析了整本书阅读单的设计革新。他直指当前阅读作业痛点:过程性任务易加重负担,终结性作业常流于形式。为此,他创新提出“Deep & Seek”双核设计理念:阐释“Deep”(文本深读)与“Seek”(拓展探究)的平衡艺术赖老师以《西游记》阅读单优化为范例,生动诠释理念落地:他摒弃庞杂旧设计,紧扣单元目标“学习古典名著阅读方法”,精炼重构为“三站一表达”他强调阅读单需“量体裁衣”,区分通用型、策略型、文本型、特色型四类,避免“万能胶”式滥用。设计核心在于能否依托布鲁姆认知层次,推动学生从记忆、理解(低阶)走向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高阶),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为迁移而学”。优化后的阅读单需搭配课堂实施与贯穿全程的“阅读锦囊”式评价,方能最大化其价值。

在《从教到学的课堂改进:让学习真实发生》专题分享中,林菁老师以《浪花》《巨人的花园》《跳水》等课例为依托从三维度推进课堂,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直击“教”“学”割裂痛点——教师执着知识讲解,却忽视学生深度体验如《浪花》朗读缺童趣、《跳水》分析少思维。她提出“目标-量规-活动”三维转型策略目标精准化量规科学化活动层次化从童真朗读到辩论、决策模拟,赖老师的探索让课堂实现“教师讲授”到“学生建构”质变,为AI时代语文教育坚守本质。林老师强调:当课堂围绕“学”展开,学生方能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韵律、在辩论中锤炼批判思维、在模拟中内化解决能力——语言才能真正成为思维的翅膀,学习才在心灵深处真实发生

朱晓欧老师以《三级六聚: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研模式》为题,详细介绍了跨学科教研的创新模式。她通过丰富的图表和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三级六聚”框架整合多学科资源,促进教师协作与学生深度学习。朱老师的分享为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激发了在场老师们对教研模式的新思考。

周淑丹老师以《三维进阶:省市论文获奖的迭代叙事》为主题,结合自身获奖经历,分享了论文写作与参赛的核心要点。她强调论文题目应精准概括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对比了一等奖与二等奖论文的差异。周老师还从选题、实践、创新三个维度,解析了高质量论文的写作逻辑,为老师们提供了实用的论文提升策略。

三、专家引领:从实践到表达的跃升

俞国平老师以《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及建议》为主题,从理论高度到实践细节,全面解析了优秀论文的写作之道。他强调,论文标题必须“清爽明确”,研究内容应立足真实教学问题,具备实践价值和创新性。俞老师以优秀论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优秀论文的共同特征,并特别指出“小切口、深挖掘”的写作策略。他建议教师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入手,通过实证研究提炼可推广的经验,避免空泛论述。

俞老师的讲座不仅提供了论文写作的系统方法论,更以其独到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指导经验,为与会教师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