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引领智慧生长

——乐清市徐岳敏工作室2024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2025年3月31日,工作室邀请了浙江大学林凯博士专题讲座《谈<谈美>——发现和创造人生之美》,他从第1站:美学大师朱光潜;第2站: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美感,第3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第4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第5站: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第6站: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第7站: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第8站: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第9站: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第10站: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第11站: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第12站: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第13站: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第14站: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第15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一直到第16站: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让我们收获了一场美学盛宴,悦享了一次美好的学习生活。


5月29日—5月30日,徐工作室特邀教育专家禹娜老师倾情开讲,分享前沿理念;精心设计同课异构环节,展现多元教学策略与智慧;组织教师论坛,鼓励深度对话,碰撞思想火花。在名师引领下,于异构中寻突破,在论道中共成长!

聚焦前沿

华东师大禹娜教授在《创造生命时代的生物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讲座中指出,21世纪生命科学正经历从“认知生命”到“创造生命”的重大转型。人工合成淀粉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革命深刻冲击课程内容,亟需教育革新。禹教授提出三维改革路径:1.确立学科“育人观”和构建“大观念”的理念重构;2.以“系统观”教学将材料与思维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方法创新;3.融入《Science》年度突破等成果,发展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前沿融合。她强调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将“观念和思维”贯穿教学,并呼吁:“生物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培养‘创造生命’时代所需的问题解决者。”讲座为教育理念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南。


陈文荣教授总结认为,禹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和清晰技术路径,将引领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思维启航人”转变。

同课异构

龙湾中学姜海瑞老师在《遗传的基本规律》复习课中,创新运用数字人导入,以“玉米优良性状培育”贯穿全程。通过阶梯式问题链驱动个人与小组学习,并融合AI模拟器技术辅助教学。学生借由记录、评价、推理等多元活动,深入掌握遗传判断与杂交设计,有效提升了科学思维。

绍兴阳明中学娄玥老师以水稻育种三次跨越为情境,深情引领课堂。设计聚焦核心:隐性性状实验梳理概念,矮秆培育拆解育种模型,光敏不育追问培养辨析思维。学生通过书写表达、评价修正发展严谨育种逻辑,实践“学以致用”;角色扮演有效增强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

名师智慧启迪

乐清三中正高、特级教师徐岳敏在《像树一样生长》讲座中,深情回顾成长历程:从“思想萌芽期”种子,历经“实践探索期”、“理论提升期”风雨,终成枝叶繁茂之树,步入“思想成熟期”,展现踏实有情怀的生涯。他说教育者要“保持一个生长的状态”,“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怀着一颗自我生长热爱教学的心,都可以演绎教育的精彩”,他期待我们“像一棵树一样,保持生长的状态;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教育。”嵊州中学裘圆圆老师在《成长在路上——以科研的姿态寻找新的成长》讲座中,精辟阐释研教相长,结合实践勾勒三维融合路径:1.科研思维反哺教学,注入新活力,以研促教;2.教学实践催生科研课题,扎根实际,以教带研;3.深度融通,结出丰硕成果,教研出果。讲座运用丰富案例,生动演示日常教学科研开展及成果转化实践。分享如明灯,指引方向,激励教师以科研姿态持续成长,探寻教育无限可能。

专题讲座

浙师大陈文荣教授作《探索细胞工程的科研情境:从原理到教学的转化》讲座。针对高考强化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考查,及教师转化前沿研究为可探究学习情境的挑战,陈教授直击痛点,提供解决方案。讲座聚焦教学难点——“动植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制备”、“植物细胞融合”,结合科研案例深度剖析。通过对比科研文献与教材差异,陈教授生动展示如何在保持科学严谨性前提下,对复杂技术进行教学化处理,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原理的核心逻辑。 这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更为教材更新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范式。讲座反响热烈,与会教师认为其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为破解“教学与科研脱节”难题提供了宝贵钥匙。

论坛交流

孙波老师从六大维度系统比较中美生态学教材:知识体系与整合、实验与探究、图表与视觉、跨学科与现实、伦理责任和数字资源。基于比较与实践,他提出关键启示:1.在真实情境中解问题的情境化教学;2.强化交叉思维的跨学科融合;3.提升内容组织清晰度的知识呈现。4.从结果导向转向“参与-感悟-创新 ”的三维评价。陈静碧老师在《SOLO 分类理论视野下的单元作业重构》论坛中,以生态工程单元为例,系统介绍 SOLO 分类理论及其在单元作业设计中的核心价值。她阐述了如何运用该理论框架实现:单元作业设计的科学“梯度 ”、单元作业评价的精准“标度 ”、以及差异化反馈的多元“维度 ”。

邱峰老师在《基于深度学习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校本作业设计》论坛中介绍了“U 型 ”深度学习模型的三个关键过程:“还原与下 沉 ”、“实验与探究 ”和“反思与上浮 ”。基于此模型和学校实际, 他分享了如何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校本作业。

陆子晴老师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和“勇者不惧”三个角度介绍了科学认识人工智能、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和大胆拥抱教育改革的 AIGC 赋能高中生物学课 堂的优势,并提出三个应用反思:1.利用AI,而不是被AI绑架;2.提问,开启 AI 时代的智慧之门;3.入局,才有破局的可能。

转眼又是一个学期,工作室期待与老师们一起学习深度研讨,让参训教师们在专业素养、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收获满满。期待各位老师将所学所悟融入未来的教学实践,以更先进的理念和更有效的方法,共同谱写生物学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