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乐清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常规·新教学”送教活动暨大荆片区小初衔接教研活动在大荆镇第三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以“素养为导向,推行‘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主题,通过三节精品课例,展现体育课堂的创新与实践。

上课环节

1.篮球传接球:在移动中解锁团队协作密码——金登峰老师(大荆三小)《移动+不同距离双手胸前传接球》

课堂以“学为中心”,针对六年级学生技能基础薄弱的特点,通过“单一练习→组合练习→3v3小组赛”层层递进。

技术突破:聚焦“蹬地、伸臂、抖腕、拨指”发力要点,设计远距离传接球、无球移动接传球等环节,解决“传接球稳定性与快速移动”的关键问题。

趣味融合:加入篮球球洞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技术,体会“传球隐蔽性”与“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平均心率达150次/分,练习密度超75%。

2.跳绳间歇跳:在节奏中挑战体能极限

来自雁荡一中施钇冰老师《间歇跳》以“中考跳绳节奏把控”为核心,通过“跟音练习→间歇训练→体能游戏”组合设计,助力学生突破跳绳瓶颈。

科学训练:用10秒、20秒分段练习模拟测试节奏,搭配Tabata体能训练,提升心肺耐力与动作协调性;

分层任务:小组合作完成“10秒跳绳×10组”“开合跳+跳绳组合”等任务,在竞争中强化“动作标准、衔接连贯”的关键能力,预计练习密度75%,平均心率140-160次/分。

3.不同距离传接球:在挑战中深化技术运用——金建鹏老师(建设路小学)《不同距离的双手胸前传接球》

针对五年级学生身心特点,以“由近及远”的传球挑战为主线,设计“2分线→3分线传接球→行进间变向运球+传接球”梯度练习。

精准指导:通过“套圈练习”强化传球落点控制,利用“2V2对抗赛”规则(必须传球2次以上得分有效),引导学生在实战中理解“传球是团队进攻的灵魂”;

德育渗透:在比赛中强调“不推拽、重协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运动负荷控制在平均心率140±5次/分。

评课研讨

来自大荆四小的陈昌鑫老师在“新常规 新教学”送教交流活动中,对金登峰老师的《多种形式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进行评课。认为其活用教材,设计思路清晰,落实结构化教学;通过分层任务设计,使任务单成为连接复习与新授的载体,同时将 “学练赛评” 四个环节转化为任务单中的具体模块,实现教学流程的可视化与可操作性。

来自雁荡一中的余阿军老师评课时指出,施钇冰 老师《跳绳的练习方法1:间歇跳》一课生动践行“四化”理念:分层记时跳绳设计夯实体能与技能;小组协作激活课堂活力;问题驱动自主探究;师评与自评结合构建多元反馈。整堂课实现技能素养融合,具体育核心素养落地示范意义。

来自天成小学的朱慧慧老师评价金建鹏老师《多种形式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教学内容技术体能应用三位一体,纵向递进横向关联成学习链,小组化教学保障实践;问题链贯穿技术、练习与比赛,借任务单和口头评价强化反馈。总体“三有四环”及目标达成良好。

专家讲座

来自大荆一中的周建杨老师对大荆学区体育中考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周老师围绕乐清市大荆学区体育模拟考展开,背景是国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健康第一”理念。核心目标包括让学生熟悉流程、定位短板、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全流程设计涵盖关键节点控制、人员分工、器材标准化及指定教师指导。特色实施方案有分梯队错峰模拟、家校联动监督、气候适应性训练和薄弱生“每日通关计划”。重难点项目突破策略针对跳绳、实心球等提分项目及长跑、立定跳远等风险管控项目。学生激励与心理调节采用“三阶心理建设”和“进步之星”奖励制度。2024年数据显示成绩提升显著,未来将从加强小初衔接、建立跨校教师指导机制等方面持续改进。

活动总结

最后,由乐清市体育教研员张乐荣老师为本次活动总结。张老师首先对大荆学区体育教学及备考工作提出4点建议:精准规划小初衔接训练体系、强化体能储备与技能精进融合、常态化开展模拟测试与心理疏导、严守课堂与训练安全规范,期望老师们锚定目标、科学施策。随后,他对本次活动展示的三节课进行点评,张老师分别以“实”“新”“专”三字概括——课堂立足技术根基,夯实“学练”实效;创新“赛练结合”形式,融入“以赛促学”理念;聚焦专业指导细节,渗透规则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与安全防护意识。强调体育教学需在技术传授中同步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最后,张老师对后续教研提出展望:深耕小初衔接体能与技能训练的连贯性研究,构建进阶式教学体系;开发多元“赛练融合”课程资源,让比赛成为课堂常态教学载体;定期组织跨学段、跨校际教研活动,共享优质教学经验与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