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研新生态:精研“素养命题” 强化“学科实践”

——2025上半年黄博丹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黄博丹名师工作室在充实而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中圆满落幕。工作室始终坚守“深耕教研、引领实践、服务师生”的宗旨,聚焦小学语文教育前沿,特别是在语文命题设计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本学期工作室还开创了新的教研形式,将课题与命题进行强关联,进行现场“串场”,让“教学评一致性”更直观地体现;借助一对一评改,一篇多改等方式在科研写作方面赋能学员成长。本学期的四次活动清晰地体现了我们围绕“命题创新”、“跨学科融合”、“学术写作”等方面所走过的坚实足迹。现将主要工作与成果总结如下:

一、 核心突破:聚焦小学语文命题设计的深度研究与创新实践

本学期,工作室将小学语文命题设计的科学化、素养化、情境化作为核心攻坚方向,取得了显著突破。从破茧到蝶变,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命题设计的创新路径探索;从知识到素养,钻石如何设计一份“有温度”的小学语文试卷。

·理念革新: 我们深入研读新课标精神,明确提出命题设计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素养立意”转变。强调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

·结构优化: 积极探索试卷结构的创新,如:模块整合: 打破字词句篇的机械分割,尝试设置综合性、任务驱动型板块。

·情境创设: 大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或拟真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语文能力。

·题型创新: 研发并实践了多种新型题型,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处理: 图表、广告、说明书等多模态文本的综合解读与应用。微型项目式/任务链式题目: 设计环环相扣的小任务,考查学生信息提取、整合分析、推理判断、创意表达等综合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问题: 鼓励多元解读和个性表达,考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评价导向: 研究并实践了更科学、更具发展性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思维和答案的合理性、创造性,而非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探索了分项评分、等级描述等评价工具。

这些探索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命题设计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策略,更产出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创新性的原创试题案例,为本区域乃至更广范围的小学语文命题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工作室分成三个命题小组,本学期通过不少于十次的线下小组集中磨题,再到全工作室的命题研讨,开发了四至六年级的单元测试卷。预计下学期投入使用,对我们的命题进行检验工作。

二、 融合拓展:深化跨学科案例交流,探寻命题与教学新视野

工作室深知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命题创新也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为打造合理的以小学语文为主导的跨学科案例,我们开展跨学科的案例分析研讨会。

学员们分享了将科学探究、社会热点、艺术鉴赏、传统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和命题设计的成功案例。例如,设计以“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融合诗词、民俗、科学观察、手工制作,并据此设计考查综合素养的试题。 活动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教师间的深度交流,探讨了如何在语文命题中自然、有效地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避免生搬硬套,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这些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与命题视野,为设计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感的语文命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三、 学术精进:强化论文撰写指导,提升教研成果转化能力

教研成果的提炼与推广是工作室的重要职责。聚焦于提升成员的学术研究能力。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关于论文撰写的专题指导。导师针对论文选题聚焦、文献综述方法、实证研究设计、论证逻辑构建、学术规范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培训和一对一指导。 特别鼓励成员围绕本学期重点攻关的“小学语文命题创新”主题,结合自身实践案例和反思,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案例分析或研究报告。

工作室为成员搭建了交流论文初稿、互相评议、反复打磨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实践智慧向理论成果的转化,为后续的发表、参赛或课题申报奠定了基础。在本学期的乐清市论文联评中,工作室一半以上的学员获奖,并有三人获温州市三等奖,成绩喜人。

四、互动赋能:构建多元师生交流模式,精准助力学员成长

工作室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发展。本学期生动展现了工作室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及其成效。

·“命题门诊”: 导师针对学员设计的原创试题进行“把脉问诊”,提供精准改进建议。

·“案例深研会”: 围绕具体教学或命题案例(尤其是跨学科、创新命题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和集体研讨。

·“微格研习”: 学员展示命题设计思路或模拟说题,导师和同伴即时反馈。

·“线上答疑坊”: 利用线上平台,及时解决学员在命题实践、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惑。

·“成果分享会”: 学员展示阶段性成果(优秀试题、论文初稿、实践报告),交流经验。

所有互动均紧密围绕学期核心工作展开,问题导向明确,反馈及时有效。营造了开放、平等、互助、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参与热情和内生动力。

五、 硕果累累:学员显著成长与工作室影响力提升

本学期的深耕细作,在学员个体成长和工作室整体发展上均结出丰硕果实:

·命题能力飞跃: 学员普遍掌握了新课标下语文命题的核心理念与创新方法,独立设计素养导向、情境化试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多名学员设计的创新试题获得区/市级认可或被选为范例。四至六年级的八个单元的测试卷在全体学员的努力下也初具雏形。

·跨学科实践落地: 学员成功将跨学科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和命题设计中,开发出一批融合性强、学生喜爱的教学与评价案例。

·学术成果涌现: 在论文工作坊的指导下,学员围绕命题创新、跨学科教学等主题撰写的论文质量明显提升,部分论文已在区级、市级评比中获奖。

·学员荣誉加身: 多名学员因在命题设计比赛、教学竞赛、论文评选等活动中的优异表现,获得区级、市级荣誉表彰,专业自信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工作室声誉扩大: 公众号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专业内容,吸引了更多一线教师关注。

六、反思与展望

命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需继续深化对核心素养测评理论的研究,加强命题的效度、信度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课型命题的差异化策略。扩大创新命题的试点和应用范围。

跨学科融合的常态化: 推动跨学科理念更深入地融入日常教研和常规命题,形成可持续的协作机制和资源库。

成果推广与辐射: 加强优秀命题案例、教学论文、互动模式的系统梳理和推广,惠及更广大的教师群体。探索与教研部门、学校更紧密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