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是答案之书:新教材落地的N种变奏
——徐多娇音乐名师工作室第十三次活动
答案在书页外生长:你以课标为基调,他以学情为和弦,而真正的教育者,始终在变奏中聆听来自学生的回声。——题记
当新教材的种子落入课堂的土壤,总要有一群深耕者率先破土探路。2月28日,全市小学的教研组长们和2024年入职的新教师们齐聚于虹桥一小的音乐新教材培训现场,一场关于新教材运用的“确定性”与“可能性”的思辨悄然展开。
活动开始之前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教研员徐多娇老师在为新学期教研工作部署之际,提出本次活动的初衷:如何让教材从“答案之书”蜕变为“创生之源”,并提出,新教材研如何走进你的课堂教学,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的宣讲,只有一群探路者躬身示范:六个乐清市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的优秀教师,摘下“经验之镰”,将以归零姿态组团扎进新教材深处——他们用现场课例作犁,在真实的课堂褶皱里开垦知识的新芽;用集体智慧为锄,于思辨的星火中打磨教育的刃口;让教材的根系,在差异化的教学现场长出千万种可能。
首先上场的是来自徐多娇名师工作室团队,来自乐清市柳市镇第十小学的徐小惠老师聚焦单元大观念、整体结构,以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为例做专题发言。徐老师从“充分体验——实践巩固——迁移运用”为思路,为在座教研组长分享单元安排与活动设计的构思。
虹桥学区的音乐工作室团队由学区兼职教研员庄微微老师领衔做第二单元《童谣》展示,以学生能力形成路径串联起系列微课。
通过听、念、唱、演、编,让学生们由浅到深、由易至难学习歌曲《牧童谣》,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谣的基于生活的韵律感以及节奏特点等;第二微课中,用节奏游戏让学生在玩造型中学习歌曲《竹子冒尖尖》,感知童谣节奏源于生活;第三微课先让学生用动作模仿和音色演绎《小老鼠上灯台》,体验童谣情境,再以语文学科中的课文《小白兔》为素材,让学生依据前两个课例中形成的经验,尝试创编童谣。学生表示念着念着就唱出来了,具身体验中道出童谣创编的真谛。
上午最后一组是陈晓雯名师工作室团队展示。主要内容表达在小学一二年级课堂教学中“唱·游”和游戏中常规建立的重要性。
过程中,用一个微音乐剧来解释情境中的角色与人文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找到藏在教材中的音乐元素并运用于游戏型音乐剧的编创;用一个场景模拟小鸭子和老鸭子互动情境展示“唱·游”过程中包含的“要素体验——要素整合——更新迭代”学习过程;用一系列音乐要素的叠加表达小鸭子和老鸭子音乐形象的构成。
每个团队围绕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演绎,并结合具体课例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片段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将新教材的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下午的活动先由建设路小学黄颖颖和大荆三小鲍丹霞老师的第四单元《游戏》的“双师课堂”开始。从单元核心素养出发,分析单元的整体编排逻辑和能力建构目标。在课例片段展示中,从低位律动开始到让学生满天星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的变化。通过实现音乐与生活经验的创造性融合,让火车在课上开起来,让课堂变得灵动活泼。学生通过感知、表现、创造三部曲体会这一单元的妙趣横生。
城区学区的音乐工作室由天成小学的周苏拉老师带领来呈现第五单元《可爱的家》。从内容分析到明确本单元的教学任务,逐步定位好整个教学目标。老师们从人文情感和知识技能两条主线出发,让体会亲情紧密结合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注重音乐的节奏感知和配器编奏。
孙娇名师工作室团队从研读教材到通过五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了《时间的歌》这一单元。在设计课例中,以故事贯穿全线,用活泼调皮的小闹钟做切入点。实现了学生从感知体验固定音高到能用联觉想象辨别曲式结构,从深入理解音乐形象到能自主表现旋律,最后完整呈现课程与表演的结合,能力层层递进。并且在每一课时的设计中,都将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程度。
最后环节,陈晓雯老师作了《从提取到建构,指向学生素养成长的音乐情景剧——以人音版新教材一下为例》的主题讲演,陈老师先是肯定了团队老师们的精彩设计,并提出了活动注意事项及优化建议,如教学工具如何正确去选择使用、教材内的素材怎么样提取重构……
此外,陈老师还为各位老师提供了教学思路,从嗓音的运用开始,再逐步到动作变化,最后到分组进行作品设计,能力不断递进。生动诠释了“教育者亦是终身学习者”的理念。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现场气氛热烈,氛围融洽!
活动后研讨的灯火渐暗时,笔记本上已写满密密麻麻的“得”与“失”。有人从童谣的吟唱中触摸到文化基因的脉动;有人在音乐游戏创编设计里触碰到素养落地的温度;更有人在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学情化设计中,解锁“基于学生”的教育本真——那不是对教材的精确复刻,而是对生命律动的敏锐聆听。从而当争论声最终沉淀为共识,那些曾被反复描摹的“教学困惑”,已悄然化作集体备课手册上跳动的星标。我们知道:当教师们怀揣N种变奏的勇气重返课堂,这场有关新教材的研讨声音,终将在无数间教室的共振中,变奏出更多精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