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刘银魁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2024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工作室以“深化课程改革、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立足县域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带领10名骨干学员,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命题研究与科研引领四维联动,圆满完成学期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研修,筑牢学科素养根基
1. 系统研读教育理论
围绕《校本研修十讲》《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高中物理思想方法导引》三本专著,采用“集中研讨+自主研习”模式,组织学员深度剖析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例如,在“课堂观察”专题研讨中,学员结合戴东旭老师《热学微专题复习》课例(温州市首考分析会),运用书中的“四维度观察法”分析其问题链设计,提炼出“情境导入—模型拆解—规律迁移—反思拓展”的复习课范式。
2. 精准把握高考动向
以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为切入点,深度研析2025届物理首考与二模试题:(1)首考研究:陈云富老师在市级研讨会上作《首考压轴题分析与备考策略》讲座,以“磁场中多过程运动”真题为例,提出“模型拆解三步法”(分段建模→受力关联→守恒验证),被全市高三教师采纳;(2)二模攻坚:工作室联合温州二高、瑞安中学开展“补偿性模拟测试”,针对乐清市电磁学得分率低于市均分3.2个百分点的短板,命制专项训练卷,强化感生电场与动生电动势辨析。
二、聚焦课堂变革,打造物理特色课堂
1. 融合技术赋能实验创新
借力浙江省“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推动AI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
(1)陈云富老师展示课例《电容器的电容》,以项目式学习重构教学路径:学生利用Simulink仿真电容充放电曲线,结合DIS传感器实测数据对比理论模型,理解电容的储能本质。该课例获省级专家“技术为思维进阶搭建脚手架”的高度评价。
(2)学员徐宝林开发“活塞-弹簧模型”动态课件(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气体状态参量与弹力动态关系,解决热力学复习中“宏观-微观关联薄弱”的痛点。
2. 践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在县级二模质量分析会上,工作室主导“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试题研究”:案例:连丹青老师(乐清三中)以《摩擦力与安培力做功比较》专题课为例,通过“磁悬浮列车”模型设计分层任务:
▶ 基础层:对比两力做功计算公式;
▶ 进阶层:分析摩擦热与焦耳热的能量转化机制;
▶ 拓展层:设计实验验证“系统安培力做功总和等于焦耳热”。
成效:该课例被转化为县域共享资源包,配套分层习题与评价量表,使同类题型平均得分率提升12%。
三、深耕命题研究,提升科学评价能力
1. 情境化试题开发实践
依托省级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情境化试题设计》,工作室形成“真题改编—情境创新—素养对标”的命题路径:
案例:黄威老师(柳市中学)针对机械波难点,原创“双波源跨介质干涉”情境题:“声呐探测仪在海水(v₁=1500m/s)和空气(v₂=340m/s)界面发射同频波,求观测点振动加强位置分布。”此题融合“等效波源法”与波速差异分析,强化科学推理素养,入选乐清市二模补偿训练卷。
2. 答题规范靶向突破
针对首考中“非智力因素失分”问题,工作室提炼《物理规范答题“四要”准则》:公式书写要独立成行(如F_安=BIL居中书写);文字说明需关联定律(如“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矢量标注方向角标(如v₀→表示初速度方向);结果保留科学计数。
学员洪阿双据此设计微专题训练,使实验题表述不规范失分率下降18%。
四、强化科研引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 论文课题双线驱动
举办2次论文写作工作坊,聘请省教研员鲁斌指导选题:查显国老师《板块模型四大变式及教学逻辑》获温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省级课题阶段成果《高中物理情境化命题资源库》收录原创试题52道,被温州教研院推广。
2. 跨区域协同发展**
纵向联动:组织学员参加浙江省“关键问题解决”研训,学习Tracker软件分析真实运动(如陈泽南老师“爆炸小车”动量守恒课例);
横向辐射:工作室承办乐清市高三二模分析会,6名学员作专题发言(如陶文明“降维解读竞赛题”策略),覆盖全市高三物理教师。
五、学期成果与反思
1. 显性成果丰硕
学员开设省市级公开课5节,讲座6场;获奖4项;开发《电磁感应微专题》《热力学思维导图》等校本资源包12套。
2. 深层反思
需加强“科技前沿试题”研发(如2024高考“磁悬浮列车”题);AI辅助学情诊断的校本化应用仍待深化。
结语:锚定县域教研新坐标
本工作室以“教学评一体化”为轴,串联理论学习、课堂创新与命题研究,形成“问题发现—专题攻坚—成果转化”的闭环教研生态。未来将持续聚焦“双新”背景下的学科改革,强化技术赋能与跨校协作,为县域物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专业动能。
乐清市刘银魁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