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儿哲课堂深度对话策略的研究

----乐清市徐顺辽小学名校长工作室第六次活动总结

2025年6月5日下午,乐清市徐顺辽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温州市儿童哲学联盟校第14次活动暨儿哲课堂深度对话策略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在温州市林里小学(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阿尔勒分校)顺利开展,活动聚焦“幼小衔接中儿童哲学课堂深度对话策略的研究”,来自温州市儿童哲学联盟学校、幼儿园的教师代表参与,共探儿童哲学教学新路径。

温州市林里小学李佳柔老师带来小学低段绘本阅读与儿童哲学整合课《快一点和慢一点》,课前,李老师借助音乐带领学生感知快慢节奏;通过绘本片段解读,在文本中捕捉快慢,利用表达框架“我更喜欢……因为……”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利用“我补充”、“我发言”等建立学生的公民意识,同时链接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快与慢的选择并不是对立的,将抽象哲学问题转化为孩子们能感知和讨论的具象事例,又结合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激发他们对生活中节奏选择的初步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萌芽。

温州市第二十四幼儿园陈祯祯老师同步开展幼儿园段同主题课程,贴合幼儿认知,激发哲思萌动 。

从音乐的快和慢进行课的导入,展开对话与思考:你发现音乐节奏有什么不同吗?快快的、慢慢的节奏给你带来什么感觉?你喜欢快快的还是慢慢的?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发言等,让幼儿理解“快慢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在生活中。探讨了快与慢在不同场景中的判断,将抽象哲学问题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又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幼儿对事物两面性及情境适配性的初步辩证思维,体现了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联结。

瓦市小学副校长李晓阳以《“唤醒思考的对话艺术”——儿童哲学(P4C)团体探究对话策略的探索与研究》为题作观点报告。他以苏格拉底雕刻狮子的精妙比喻开场,形象阐释了教育者如同“助产士”,旨在唤醒儿童内在的思考潜能。报告聚焦儿童哲学的核心四要素:确保平等参与,让每位儿童都有发声的权利;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作为激发多元思辨的引擎;实践深度倾听,捕捉并尊重思维的火花;推动思维可视化,使抽象思考过程得以清晰呈现。李校长深入探讨了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构建有效的团体探究对话策略,以真正唤醒儿童的哲学思考。

最后,开启的沙龙评课环节,成为思维碰撞高地。在吴孔裕书记主持的沙龙评课环节中,嘉宾们聚焦哲学小学教学中的刺激物,就其选择标准、类型划分以及如何借其设计问题、推动深度对话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交流中既呈现了小学与幼儿园开展儿童哲学探究的特色实践与思考,也结合具体课例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与点评,成为思想碰撞的高地。

此次温州市儿童哲学联盟校活动通过幼小衔接同课异构的生动实践、专业深刻的观点报告,以及热烈的沙龙评课,搭建起跨学段教学经验共享的桥梁。工作室参与教师在深度对话中明晰了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哲学课堂的教学方向,不仅掌握了以平等参与、开放提问等策略激发儿童哲思的方法,更认识到在幼小过渡关键期,通过哲学对话培养儿童思辨能力的重要意义。相信这些宝贵经验将助力工作室成员们持续优化教学,让儿童哲学课堂成为滋养孩子思维成长的沃土,为幼小衔接教育注入更多智慧与活力。

活动尾声,导师徐顺辽在学校中推进儿童哲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不需要将它变成一门独立的“科目”。尽管“科目化”有助于儿童哲学具体而系统地落实,但在学校课程“拥挤”的情况下,这种独立设课容易与主干课程冲突,反过来形成对儿童哲学的“拒斥”。建议学校需要构建一个“探究共同体”。激发学生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小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或观念进行平等而自由的对话,共同寻找“大问题”的可能答案。

工作室学员的反思

黄利华老师:对话启迪思维,实践赋能成长——儿童哲学课堂学习心得

学习儿童哲学课堂对话相关内容后,我对教育实践有了全新认知与思考。

儿童哲学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其核心不在于知识灌输,而是以团体探究为路径,着重培养儿童批判性、创造性和关怀性思维,让儿童在思考过程中实现成长。这种理念将儿童视为有价值的思考主体,为教育工作指明新方向。

课堂对话的核心要素极具启发性。平等参与打破师生权力壁垒,借助发言球等工具,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发声,激发学习主动性;开放性问题摒弃标准答案,为儿童打开多元思考空间;深度倾听通过复述、联结等技巧,推动对话走向深入;思维可视化则将抽象思考具象化,便于把握儿童思维动态。

对话策略的实用性令我印象深刻。规范对话模板提供表达框架,降低儿童表达门槛;编织生生对话网激发群体智慧,促进思维碰撞;概念排序、角色扮演等思维工具,帮助儿童突破思考瓶颈;介入阻尼器针对课堂失衡状态的应对方法,有效保障课堂秩序与讨论质量。

儿童知识研究联盟的实践经验同样宝贵。高频次活动、专家指导与课堂评课结合的模式,推动教育工作者持续更新理念、优化教学。

此次学习让我明确,儿童哲学课堂对话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未来教学中,我会积极营造优质对话环境,引导儿童在思考与交流中不断成长,助力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个体。

谢琼瑶老师:以思辨为舟,渡语文育人之海

温州市林里小学李佳柔老师带来的《快一点和慢一点》二年级绘本课堂,如一场精心铺陈的语文思辨之旅,从故事的潺潺溪流,渐入生活的宽阔河道,终抵哲理的深邃海洋,尽显语文教学“育人”与“立思”的双重智慧。

一、故事为引,叩响思辨之门

课堂伊始,李老师以绘本引入,让孩子“看图接龙说绘本故事”,贴合低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以充满童趣的互动,迅速将学生拽入情境。蜗牛“很慢很慢”的声音、水管蛇“很快爬走”的动态,在师生对话中被反复咀嚼——当学生用“有勇气”定义蜗牛,是儿童视角对“慢行者”精神的独特解码;梳理水管蛇“快”的特质,又为后续思辨埋下对比的种子。故事不再是静态文本,而是活的思辨素材,让“快与慢”的讨论,从陌生概念,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人物特质,悄然叩响学生思辨的大门。

二、多维对话,搭建思维阶梯

在同桌讨论环节,李老师向孩子抛出“喜欢快角色还是慢角色”的问题,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学生用规范句式表达观点,“快能让葡萄快成美味”是对效率的朴素认知,“慢能做三明治、交朋友”则是对过程价值的发现。李老师借助板书梳理内容,将零散想法编织成“快有实用价值,慢有情感温度”的思维网络,让辩证认知不再悬空。

紧接着,李老师再聚焦蜗牛的深度挖掘,更是思维进阶的关键步。当学生发现“慢能遇见路上趣事、赏风景”,“慢”的内涵被彻底拓宽——它不再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而是“体验生活”的催化剂。教师一句“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好”,轻轻打破学生“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引导他们学会用多元视角看世界,为高阶思维搭建起坚实阶梯。

三、生活联结,照见成长真章

在“天天放学怎么选”的讨论,是思辨从“故事虚拟”到“生活真实”的跨越。学生争论“快回家写作业”与“慢走路聊天”,有人担忧“作业完不成”,有人坚持“友情不能丢”,真实的生活矛盾,让“快慢抉择”不再是纸上谈兵。李老师敏锐地捕捉“不同情境下的变化”,点出“快和慢不是对立,是为让生活更好”,这一刻,语文思辨真正落地生根——学生明白,快慢的选择,本质是平衡生活的艺术,是成长中“效率与情感”“责任与体验”的动态调和。

四、哲理升华,抵达育人深处

最后,在“哲思观察室”环节,“超速送学”“揠苗助长”等案例,将思辨推向哲理高度。学生在判断对错时,不仅能说“不对”,更能讲清“超速会伤人”“揠苗违背规律”,这是思维从“现象判断”到“本质分析”的跃迁。教师顺势引导“快需守底线,慢要循规律”,让“快与慢”的辩证认知,升华为生活智慧——快不是盲目求速,而是合理高效;慢不是消极拖沓,而是沉淀体验。二者如同车之两轮,共同托举成长的美好。

整堂课,李老师以“快与慢”为思辨主线,串起故事、对话、生活、哲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提升表达逻辑,在观点碰撞中学会辩证思考,更在生活联结与哲理升华里,触摸到成长的本质。这不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场“以思辨育人”的生动实践——让语文课堂成为思维的训练场、生活的瞭 望台、哲理的启蒙地,尽显语文教学“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价值,为新时代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鲜活的范本。

陈昌鑫老师:教育“慢艺术”,生命“深成长” ——儿童哲学课堂学习心得

今日参与市儿童哲学联盟研讨活动,两节《很慢很慢的蜗牛》同课异构课与专家对话策略分享,让我深刻认识到:儿童哲学的本质不是高深理论,而是引导孩子在生活场景中建立辩证思维的种子。这对我们乡村小学的育人实践具有三重启示:

一、自然即课堂,乡土资源是最好的“刺激物”

李佳柔老师用绘本捕捉快慢节奏,而乡村校园天然拥有更鲜活的素材——春播秋收的农时节奏、溪水奔流与山雾弥漫的自然韵律。未来可带学生在田间观察:秧苗生长是“慢”的坚守,暴雨来临是“快”的应对,引导学生用“我更喜欢…因为…”的框架讨论农耕智慧,理解快慢选择的辩证关系。

二、小班化优势深化“团体探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恰能实践李晓阳副校长强调的深度对话策略。我们可依托30人以下班级特点,设计如“老牛拉车该快还是慢”等乡土情境讨论,通过分组编织“对话网”,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机会,培养倾听与思辨能力。

三、联结乡土文化培育哲学基因

吴孔裕书记在沙龙评课中对如何选择刺激物、如何设计讨论问题、如何让对话更深入的观点中,启发了我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乡土文化载体,如何转化为校本实践,培育乡村孩子的哲学思维,让教育的“慢艺术”滋养生命的“深成长”。

倪瑶海老师:如果你要读绘本,就不能只是读绘本----儿童哲学课堂学习心得

没参加活动之前,觉得“儿童哲学课”可能只是名字高大上,大概也就是教孩子读绘本吧,好像我们也都会上哈哈。听完两堂课和专家的观点分享之后明显感受到了两者的不同,绘本课是“用故事滋养心灵”,以阅读为核心,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世界;而儿童哲学课是“用故事撬动思维”,以问题为切口,让孩子在思辨中理解世界。但两者同时又是互补的,绘本课为哲学课提供思考素材,哲学课为绘本阅读注入深度。

我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两者之间有这么一条公式:

哲学绘本课 = 优质故事体验 ×(开放性问题 + 结构化讨论 + 生活联结)

儿童哲课的关键不是让孩子记住哲学概念,而是让他们在绘本的“安全情境”中,学会用提问探索未知、用证据支持观点、用包容接纳差异。当孩子能对着绘本说 “我觉得不一定……”时,哲学思维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谷华老师:在《快一点 慢一点》的绘本教学中,两位老师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讨论和情景游戏,引导孩子们亲身体验“快”与“慢”的不同。孩子们在热烈的互动中逐渐认识到:生活并非一味求快,也非处处需慢。当探讨“何时需快”、“何时要慢”时,老师适时引导大家联系日常生活实例,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快”与“慢”都是我们的好帮手,关键在于“看情况”灵活运用!

这两节富有哲思的活动,让孩子们领悟了“灵活调整做事节奏”的生活智慧。他们开始明白,做事的快慢需依据具体事情和情境而变化。学会成为自己时间的小主人,才能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成效更佳。这种对节奏的自主把握,正是成长的珍贵一课。

曹雨谷老师:多探究多思考,做创造者而不是模仿者----儿童哲学课堂学习心得

“我们离‘最好的教育’还差一个儿童哲学。”这句话虽有些夸张,却道出了当前教育的不足之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和独立思想的培养。然而,在欧美许多国家,儿童哲学已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课程。通过哲学教育,孩子们能够激发内心的思考潜力,成为真正会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

哲学被视为大学哲学系师生的专属领域,感觉很“高大上”。然而,哲学并非只是学者们的专利,而是每个有理性的人,包括儿童,都应享有的权利。哲学的精髓不在于那些繁复的专有名词或术语,而在于它对生活问题的不断追问。在这方面,儿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指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台湾儿童哲学倡导者杨茂秀教授就曾强调:“在孩子好奇心和惊异心最为旺盛的阶段,正是我们播种哲学的最佳时机。”孩子们的许多问题都蕴含着哲学意味,甚至可以直接视为哲学问题。例如,他们常常提出的“为什么”式问题。但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逐渐失去了童年时期那种对世界的好奇与追问。为什么我们长大后往往就对哲学或思考失去了兴趣和能力?这恰恰暴露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往往更关心实际成效、成绩和排名,而忽视了思考本身的价值。我们缺乏对“为什么”的深入探索,也未能传承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们的学生可以把任何试卷做满分,却缺乏足够的创造力。所以我们需要打破以往那种“唯分数论”,让学生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探究这个世界。

赵顺丹老师:雕琢课堂对话艺术,点亮思维碰撞之光------《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哲学课堂团体探究策略研究》沙龙评课的点滴体会

参与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哲思课堂中科学设计课堂讨论结构与构建深度对话机制,是撬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杠杆。

平时的课堂我是比较常规的,没有课堂的起承转合,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深度思考,有时为了赶进度就是搬教案,真是惭愧。比如刚刚上的《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分析他们哪里慢哪里急,找出言行后,我就抛出核心问题:急性子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慢性子呢?学生思维也单一:急性子动作快但不周全;慢性子做事效率低但细致”,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生活中,哪些事情要快那些要慢?如何平衡?

这里主持人再三强调,课堂要有起承转合的课堂讨论架构。这构架本质上是对思维发展规律的具象化呈现。如李老师在学生表述混沌时引导其提炼核心观点:哦,原来,快和慢要看具体的生活情境,助力思维之舟顺利"承接";用问题牵引偏离主题的学生回归正轨,实现讨论方向的"转折";最后李老师通过关键词追问、观点整合达成“合”的境界,则是将零散的思维珍珠串成璀璨项链。这些鲜活课堂印证,起承转合绝非僵化的程式,而是灵活适用于各学科教学的思维脚手架,它将碎片化的讨论转化为层层递进的思维攀登,让学生在逻辑链条的延伸中实现认知突破。

深度对话的构建策略,为课堂注入了思维碰撞的生命力。陈老师提出的“快慢结合”节奏把控,适时的停顿留白给予思维沉淀空间,巧妙的刺激物投放则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思维涟漪。当课堂以平等对话为土壤,以争论性问题为火种,学生便能突破思维的茧房,在观点交锋中实现认知重构。这种对话机制的建立,要求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思维助产士,通过精心设计的刺激物(如开放性问题、矛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用建立对话规则、分配话语权等机制保障讨论有序展开,最终让课堂成为思维火花迸发的磁场。

这次,更让我意识到教学艺术的精进永无止境。起承转合的讨论架构与深度对话的实践策略,不仅需要理论认知的深化,更依赖持续的实践打磨。未来教学中,我将以本次研讨为起点,在课堂实践中雕琢讨论的节奏韵律,培育对话的智慧生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思维共舞的舞台。

摄 影:谢琼瑶

撰 稿:陈昌鑫

编 辑: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