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共育:如何在边界中寻找教育的最优解

——乐清市黄利华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第19次活动报道

    在教育的舞台上,学校和家庭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主角。然而,当两者相遇时,常常会因为边界模糊而产生各种问题。2025211日,乐清市柳市镇第六小学举办了一场关于校家共育的校本培训讲座,孙有福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在家校沟通中的经验和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讲座,探讨如何在边界中寻找教育的最优解。

    一、家校沟通的现状:问题与反思

    讲座一开始,孙老师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为我们揭示了当下家校沟通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家校沟通是必要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孙老师指出,家校问题,本质上都是教育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是拴在同一个教育链条上的蚂蚱,都是为了孩子好。问题就出在,互相侵犯边界……

    二、厘清边界:家校共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厘清家校之间的边界呢?孙老师与老师们现场互动,孙老师并总结,首先要明确学校和家庭的区别。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而家庭则是学生情感寄托、个性发展的地方。教师应该专注于学校的教育工作,而家长则应该关注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情感需求。

    孙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厘清不同教育因子的边界,使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教育课题;“远而不梳,近而不入”:拥有伟大的“平常心”:老师和家长不要互相依赖;不要互相期望太多太高

    三、建立关系:家校共育的基石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呢?

    孙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家校关系,发挥好学校和教师在校家共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应该相对固定时间、相对公平地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相对自由安全的家校交流通道,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也能够向教师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四、赋能孩子:家校共育的目标

   家校共育的最终目标是赋能孩子,让孩子能够自我负责,自我成长。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给予孩子理解和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该通过“我向信息”表达,让孩子分享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孙老师还分享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心理学方法中的接纳、倾听、理解、共情、支持等,以及经验教育学中的爱心、细心、耐心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五、总结:家校共育的未来展望

    通过这场讲座,我们深刻认识到,家校共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只有厘清边界,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赋能孩子成长。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和家长能够参与到家校共育的实践中来,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校共育之路。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