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为擎,以数字赋能为翼,助力学员飞翔

——2024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自成立以来,程日东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始终秉持深耕课堂、研训一体、辐射引领的宗旨,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通过系列化、主题化的教研活动推动区域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本学期开展的四次活动,从活动内容、形式创新及学员专业成长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后续教研工作提供参考。

一、活动内容: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多元课程图谱

工作室本学期四次活动紧扣新课标理念,围绕文言文教学、古诗文鉴赏、整本书阅读、写作教学及中考备考等核心领域展开,形成单篇精研群文联读专题整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一)文言文教学:破解三重困境,重构课堂生态

首次活动中,郭传兴老师以《核舟记》《石壕吏》为案例,直指文言文教学的痛点:文本距离感导致的兴趣低迷、碎片化串讲挤压思维空间、机械训练消解文化意蕴。工作室成员通过任务驱动策略寻求突破:

1.任务设计层次化:如《核舟记》以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为双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想象等任务链,引导学生从文字细节走向文化意蕴;

2.史料互证法:《石壕吏》教学中引入安史之乱背景,将诗歌与史实对照,深化学生对以诗证史创作意图的理解;

3.留白艺术探究:通过补白官吏言行、老妇心理等活动,让学生在文本留白处触摸杜甫的悲悯情怀。

此类探索有效化解了文言文教学的僵化模式,使课堂焕发文化生命力。

(二)古诗文鉴赏:从单篇精读到群文联读的思维跃迁

第三次活动中两位教师以外国诗两首为题,呈现两种差异化教学路径:

1.侧重情感波动图分析:通过朗读诊断、图表绘制、对比赏析,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脉络;

2.聚焦意象与哲理:以绘画、补白、创写三行诗为载体,打通诗歌与生活的关联。

另外两位老师的行旅诗与登临诗联读课,则通过任务群设计,带领学生解码逆境之道登临之思,展现群文阅读的思辨深度。

此类活动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三)整本书阅读:从趣味导读到理性思辨的进阶路径

程日东老师在《骆驼祥子》深度解读课中,构建四阶阅读模型

1. 通读:通过比喻品析把握人物形象; 2. 读通:梳理祥子踩坑事件,分析社会根源; 3. 读对:分组辩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 读出:撰写小论文深化认知。

该模式将整本书阅读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有效解决学生读不深、读不透的难题。

(四)写作教学:从生活体验到生命表达的闭环设计

周明明老师的凝视细节写作课以生活——教材——自我为线索,通过读者提问——作者回应的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提炼细节描写技巧;而第四期孝亲敬老专题则以创意字诠释——故事分享——倡议践行串联,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此类课程凸显写作即生活的理念,助力学生从被动应试转向主动表达

(五)中考备考: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施策

第四次活动中,章老师以模考数据为基,提出类比思维思辨性思维并重的复习策略;程日东老师则针对学生疲劳状态,倡导趣味化复习形式个性化指导。这种数据——策略——实践的闭环设计,为中考备考提供科学路径。

二、活动形式:创新教研机制,激活教师发展动能

工作室打破传统教研的单一模式,构建四位一体活动框架,实现理念输入与实践输出的双向奔赴。

(一)课堂观摩:从观摩解剖的深度参与

四次活动共呈现12节优质课,涵盖散文、小说、诗歌、文言文等多文体。每节课后设置三维评课环节:

横向对比:如赵修怡与夏莹莹同课异构,凸显教学风格的差异;

纵向溯源:如郑书言《石壕吏》与程日东《骆驼祥子》均聚焦苦难叙事,体现教学策略的延续性;

跨学科融合:郭传兴引入史学视角解读诗歌,陈秋莲探讨AI赋能语文教学,彰显跨学科思维。

这种多维度的课堂解剖,帮助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

(二)专家讲座:从理论建构实践转化的桥梁搭建

工作室邀请陈秋莲、程日东等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生成式AI与教师发展”“经典小说主题解读策略等前沿议题。讲座注重理论可视化:陈秋莲以教师知识树模型解析专业成长路径;程日东提出整本书阅读四阶模型,并提供《骆驼祥子》教学设计模板。

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使抽象理念具象化为可操作的策略。

(三)工作坊实践:从模仿移植自主创新的能力进阶

活动设置微格教学环节,如通过任务卡设计”“情境补白等任务,手把手指导学员打磨教学设计。学员在模仿——调整——创新的循环中,逐步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例如,夏莹莹将曲线图分析法迁移至《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现方法的创造性转化。

(四)跨区域联动:从封闭教研开放共享的格局拓展

工作室与泰顺、乐清等地联合举办活动,通过城乡结对实现资源共享。泰顺县胡老师在《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中借鉴温州团队的记得——忘却分析框架,而乐清王老师则将登临诗联读模式带回本地课堂。这种跨区域协作,推动优质资源辐射至教育薄弱地区。

三、学员业务提升:三维赋能,助推专业成长

工作室通过————一体化设计,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力、研究力与创新力。

(一)教学力:从技术熟练者反思性实践者

教学设计能力:学员通过任务驱动——对比分析——学情诊断三步法,优化教学设计。如韩翔老师在孝亲敬老专题中创新创意字诠释形式,获评最具创意课堂

课堂驾驭能力:青年教师通过多次磨课,实现从流程掌控动态生成的转变;

评价反馈能力:鹿城程聪慧老师提出的三维评课法(目标达成度、思维激活度、情感共鸣度)被纳入工作室常规评课标准。

(二)研究力:从经验总结学术建构的思维转型

工作室成员可以将基于任务群的文言文深度教学策略研究”“初中古诗文留白艺术教学策略”等深入研究,写成案例或论文。

课例开发:团队录制《石壕吏》《骆驼祥子》等精品课例,继续打磨,争取入选精品课例

(三)创新力:从传统课堂未来课堂的跨界探索

AI技术应用:陈秋莲老师在讲座中演示ChatGPT辅助作文批改功能,学员尝试开发AI诗歌创作助手

跨媒介融合:王慢慢将《登幽州台歌》改编为微电影脚本,学生通过分镜设计深化诗意理解;

项目化学习:程日东倡导的孝道倡议会”“诗歌疗愈计划等项目,推动语文学习走向社会化实践。

四、反思与展望

工作室活动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改进空间:

1. 资源整合待深化:需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课例、教案、论文的常态化流通;

2. 个性化指导需加强:针对青年教师课堂生成不足等问题,可增设一对一导师制

3. 评价体系待完善:探索素养导向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如开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雷达图等。

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以新课标为纲,以课堂革命为擎,以数字赋能为翼,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生态系统,为区域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