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新教材 共谱育人新乐章
——乐清市黄颖颖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第五次活动报道
2月28日,乐清市小学音乐教研组长会议暨新教师培训活动在虹桥一小举行,全市百余名音乐教师齐聚一堂,以“新教材的N种变奏”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教学理念革新与实践路径探索的深度对话。活动通过名师课例展示、跨校团队协作、学科融合研讨等形式,呈现了新教材落地课堂的多元样态,为音乐教育注入鲜活生命力。
破题:从“答案之书”到“创生之源”
活动伊始,乐清市音乐教研员徐多娇老师以“教材不是答案之书”的核心理念破题,呼吁教师摒弃“照本宣科”的惯性思维,将新教材视为“素养生长的土壤”。她提出:“教育者的使命不是复刻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支点,撬动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知力、创造力。”这一理念贯穿全天活动,六个名师工作室以“归零”姿态,用6个单元创新课例诠释了教材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实践:多维课堂演绎教学变奏曲
单元统整·结构化探索
徐多娇名师工作室徐小惠老师以一年级《春天》单元为例,构建“体验—巩固—迁移”三阶教学框架。通过律动感知春风、创编春雨节奏图谱、模拟春鸟鸣唱等活动,将抽象音乐符号转化为具身化体验,学生在“听春、演春、创春”中建构起对音乐要素的系统认知。
学科融合·童谣新声
虹桥学区庄微微团队聚焦《童谣》单元,以“语文+音乐”跨学科设计打破边界。学生从《小白兔》课文创编节奏童谣,在《竹子冒尖尖》中体验方言韵律,于《小老鼠上灯台》情境剧里融合戏剧表演,传统文化基因在“念、唱、演、编”中悄然苏醒。
游戏赋能·素养落地
陈晓雯名师工作室以“唱·游”为突破口,用音乐剧《小鸭子的冒险》串联课堂。教师以角色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音色模仿、动作创编感知音乐形象,更将评价融入“闯关游戏”,让节奏准确性、协作能力等素养目标可视可测。
黄颖颖名师工作室的“双师课堂”则让《游戏》单元焕发新机:学生化身“音乐列车员”,在律动、嗓音合作中完成从“玩音乐”到“创音乐”的跃迁。
情感浸润·以美育心
乐成学区周苏拉团队在《可爱的家》单元中,以亲情为主线串联教学。课堂通过家庭生活音效采集、亲子对话节奏模仿、亲情主题器乐编创等活动,让音乐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
孙娇名师工作室则借《时间的歌》单元,用“小闹钟”故事贯穿课堂,学生在辨别曲式、创编旋律中感悟音乐与时间的诗意联结。
思辨:集体智慧照亮教学深水区
下午的研讨环节,陈晓雯老师以《从提取到建构》专题讲座,提出“嗓音—动作—创作”的梯度教学设计策略,强调“教学工具应服务于学生表达而非教师控制”;徐多娇教研员则针对课例中的学科融合实践,提醒教师“跨学科需以音乐本体为根,避免教学目标的泛化”。
活动现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与思维导图,折射出教师们的思维激荡。一位新教师感慨:“原来教材里的每个音符都能长出不同的枝蔓——当我们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课堂才能真正属于学生。”
回声:教育的田野终将百花齐放
这场关于新教材的探索,不仅展现了乐清音乐教师团队的创新魄力,更印证了教育改革的深层逻辑:当教师以深耕者的姿态解读教材,以破局者的勇气重构课堂,教育的原野必将迎来万千可能。正如一位参与者在反思中所写:“我们播下的不是教案,而是种子;等待的不是花开,而是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