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融合路径 共绘教育新篇
——温州市2025上半年融合教育工作推进会暨周洁静名师工作室第十四次活动
春潮涌动启新程,融合育人再出发。3月26日,2025上半年温州市融合教育工作推进会暨周洁静名师工作室活动在乐清经济开发区学校举行。本次活动汇聚各县(市、区)教研员、随班就读学校骨干资源教师代表、周洁静名师工作室学员120余人,通过经验共享、专家引领、课堂展示等形式,共探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以智启行:解码融合教育新范式
上午议程由温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胡乐主持。
乐清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叶圣海作以《专业与温暖铸就未来:乐清市融合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主题报告,围绕“学位资源全覆盖、全学段体系贯通、融合模式创新”三大核心,呈现“打造‘1+X+Y+N’融合网络、开发‘星耀大脑’数字平台、实施师资智库建设工程"三重路径,构建起涵盖评估安置、课程适配、监测支持的融合教育闭环体系,并提出了省级融合教育改革培育区建设框架下的未来规划。
乐清经济开发区学校校长余存天的《让每颗星星都在同片天空闪耀》从“让每一个童心都适洽温暖”育人视角切入,细化“同伴互助”措施,以评估为锚点、以同伴为纽带、以评价为引擎,切实展现了让特需学生深度融入校园生活的创新实践。
瑞安市机关幼儿园林婷以《构建2+3+4体系 打造和谐共生融合教育样态》为题, 提出“两个创建+三方联盟”实践框架,通过“跟踪式、混班式、融合式、精准式转接”四维路径推进融合教育的实质性发展,构建“课程融合、环境融合、评价融合”的学前融合教育生态圈。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员教授谈秀菁在专题讲座《区域推进融合教育的时间探索》中,从“以政府为主导,构建融合教育管理机制,以普校为主体,探索融合教育时间模式,以特校为支持,助推融合教育专业发展”三方面分享了推进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提出“三维赋能”策略:通过教师进阶式培养机制、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量表、区域性资源云平台建设,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融合教育推进模式,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温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陈苗以浙江省融合教育试点文件为出发点,作温州市融合教育工作总结和部署。她表示温州市以构建高质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引领,通过资源优化、部门协同、终身发展三向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学段衔接、普特融通”的服务体系。并将联动卫健、残联构建科学评估安置流程,打造中高职一体化职教体系及孤独症15年一贯制课程,为全省特殊教育提供“温州样板”。未来将深化省融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重点推进三大部署:一是发挥乐清、瑞安、苍南试点示范作用,5月底前完成十项改革清单实施方案;二是强化资源教室动态“双覆盖”和师资专业化建设,打造教研共同体;三是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宣传,构建包容性社会支持网络,全力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向实而行:课堂里的融合之光
下午的课堂观摩环节,由工作室导师、乐清市特殊教育教研员周洁静主持。(图7)
杨舒婷老师执教《动物儿歌》时,针对孤独症学生的视觉优势,以动画情境创设形声字迷宫,为连同学定制“虫字探秘”的课文和学习单,在动态视频与肢体律动中,创新设计“分层朗读任务”,引导他自主发现汉字规律,和同学一起正确朗读儿歌,在助学小伙伴带领下粘贴板书,实现从抗拒执笔到专注书写"造"字的跨越式成长。支瑶瑶老师《美丽的盘子》美术课上,通过超级飞侠导入AI交互情境,课堂以游戏闯关、动作模仿激发兴趣,利用孤独症学生对图纸和色彩敏感的特点,用可视化图形理解学习评价,引导高同学在合作中设计纹样,感受艺术之美,实现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的互助共学,彰显融合教育温暖力量。
反馈交流环节,两位上课老师从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与特需学生参与度的深度挖掘角度进行了反思。工作室学员黄心悦从“目标设定、策略支持、融合效果”三个观课角度展开议课,分别从个别化目标设定、多动能辅具提供,多维度学习评价方面给出了独特的评价。
(三)聚势谋远:构建发展新格局
活动最后,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特教教研员林高作活动总结。他强调,融合教育应立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构建“目标分层、课程融合、弹性调整”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根据特需学生发展特性,嵌入康复训练节点。在实践层面,倡导构建“同伴互助学习”促进普通生与特需生的深度互动,并着重人文性多维评价的构建,提出社交互动的动态目标,记录特需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进程。
针对教师专业成长,他给出的三个建议同样充满温度:在常态课中捕捉“稍纵即逝的闪光时刻”,可能成就一个特殊儿童的突破时刻;突破舒适区的教学尝试,或许能点亮融合教育的新可能;而跨界对话激发的思维碰撞,正在孕育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生态。
此次研讨活动通过多维度对话重构了融合教育课堂的生态图谱,为特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共生共长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不仅搭建了经验共享平台,也为学员为特殊学生提供有品质的融合教育指明了方向。